《醒世恒言》有一则“薛录事鱼服证仙”的故事。唐朝时,有一个官员薛少府梦见自己变成一条金色鲤鱼,几天不曾觅食,肚中甚是饥饿。此时,正遇一渔夫垂钓,他明知饵里有钩,怎奈香饵诱惑,心想吃一口也没有关系,于是张嘴吞饵,结果被渔翁钓了上来。冯梦龙点评道:“眼里识得破,肚里忍不过”。
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手中掌握着权力的领导干部:“不可避免各种诱惑、算计都冲着你来,各种讨好、捧杀都对着你去,往往会成为‘围猎’的对象。”
纵观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腐败分子,不少都是被不法分子“围猎”而成为阶下囚的。俗话说: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。一些私企老板凭什么要给官员“进贡”? 那些前腐后继的贪官,哪个不是绝顶聪明,哪个不知道贪污腐败的可耻下场。同时,这些人对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是熟悉的,甚至他们要经常亲自布置党风廉政建设工作。那么在“钱、权、色”这些诱饵面前,他们为什么还是做了俘虏呢?归根结底,不是因为“识不破”,而是因为“忍不过”。
侥幸心理是“忍不过”的大敌。绝大多数违规违纪甚至违法案件的一个共同点,心存侥幸。面对诱惑,他们明知道“东窗事发”后的惨痛下场,却常常自作聪明。“当一日官”思想,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行不义,满足自己短期内的情欲物欲,然而欲壑难填,唯有再行不义,进入恶性循环,熟不知多行不义必自毙。侥幸终归不幸。
如何才能“忍得过”?《论语》里说,“以约失之者鲜矣”。意思是说,一个善于约束自己的人,是很少犯错误的。面对金钱、权力、美色这些“诱惑”的时候,要识得破,更要忍得过,要想一想“咬”一口会是什么后果。新修订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为广大党员干部列出了“负面清单”,对涉及的领域,标注出了红线,明确了党员干部生活、廉洁纪律方面规定。党员领导干部要常怀律己之心,常排非分之想,约束自己的言行。少一点娱乐消费,多一点学习投入,少一份奢靡浮华,多一份量力而行。要对标“负面清单”,修正“三观”。做到耐得住艰苦,顶得住歪风,挡得住诱惑。
“识得破”更需“忍得过”。“忍不过”,经不住物欲所扰者,多源于或始于思想的空虚和心境的无聊。体虚招病,心虚招鬼,心灵“浮躁”,必然心猿意马,魂不守舍,给各种诱惑以可乘之机。心灵充实,慎思笃行。为自己考虑少一点,为群众考虑多一点,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,同心同情,同理同为,在为民服务中自然能“忍得过”诱惑。党员干部要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,以钉钉子精神,抓铁有痕、踏石留印,稳扎稳打向前走,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。